作為小銘從一年級到四年級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,我有幸陪伴他走過了小學時光中最重要的成長階段。在這段旅程里,我不僅見證了他的點滴進步,也在教育實踐中收獲了深刻的感悟。今天,我想和大家分享這個關于愛與成長的故事,希望能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帶來一些思考。
一、課堂上的“星際迷航”
還記得小銘剛入學時,雖然在學習上稍顯遲緩,但眼神里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。我們各科老師主動利用課余時間為他補課,也定期與家長溝通,共同關注他的成長。然而,隨著年級升高,學習難度增加,小銘逐漸在課堂上迷失了方向。
課堂上他的眼神常常放空,仿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;有時則埋頭于課桌下,擺弄著不知什么東西。這樣的狀態直接反映在他的作業上:歪歪扭扭的字跡,重疊模糊的筆畫,連續七次上交的作業都如同“天書”。更令人擔憂的是,他開始頻繁拖欠作業,學習態度也越來越消極。
通過觀察,我發現這些行為背后,藏著一個渴望被關注的孩子。他伸長脖子看同學交作業的樣子,美術本上夸張的恐龍畫作,上課時突然發出的笑聲……這些都像是他發出的“求救信號”。一次家訪,讓我更加理解了小銘行為背后的原因。母親因病需要長期治療,父親在輔導作業時也常常力不從心,家庭的壓力讓小銘的教育陷入了困境。
二、從衛生角開始的改變
面對小銘的情況,我陷入了深思。如何才能幫助他重新找回自信,融入集體呢?《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》中“為特殊學生創設體驗成功的機會”這句話給了我啟發。
有一天,我注意到小銘課間常常在垃圾桶旁徘徊,眼神專注。于是,我找到他,真誠地問道:“小銘,老師覺得你做事特別認真,能不能幫老師管理衛生角?負責值日工具的擺放和垃圾桶的清潔,班級的整潔需要你的幫助哦!”讓我驚喜的是,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。
從那以后,小銘就像變了一個人。每天不用我提醒,他都會認真完成自己的職責。不僅把衛生角整理得井井有條,還會主動幫我換垃圾袋。每次看到他認真做事的樣子,我都會及時給予表揚和獎勵,一顆小小的糖果,一句真誠的夸獎,都能讓他開心許久。回到家,他也會迫不及待地和父母分享這份喜悅。
在這個過程中,我深刻體會到勞動教育的力量。通過參與班級勞動,小銘不僅找到了自己的價值,也逐漸培養了責任感和自信心。他在勞動中展現出的細致和耐心,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小銘。
三、三方共筑成長階梯
教育從來都不是單方面的努力,而是家庭、學校和社會的共同責任。為了幫助小銘更好地成長,我們建立了“三角支持體系”:
1.家庭端:營造溫暖的學習環境
我與小銘的家長進行了多次深入溝通,建議他們關注孩子的寫字狀態,減少家中可能分散注意力的物品。同時,鼓勵他們設立“親子書寫時光”,每天抽出一定時間,陪孩子一起寫字、閱讀,在輕松的氛圍中增進親子關系,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和學習情況。
在溝通過程中,我特別強調要以鼓勵為主,避免批評指責。比如,當小銘寫出工整的字跡時,家長要及時給予肯定;即使作業完成得不夠理想,也要耐心引導,幫助他找到問題所在。通過這些方法,家長逐漸學會了用更科學、更溫暖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長。
2.學校端:發揮同伴互助的力量
在班級中,我特意安排了一位學習成績優秀、性格開朗的同學與小銘同桌。希望通過同伴的影響,激發小銘的學習興趣。事實證明,孩子們之間的溝通往往比大人更有效。同桌會主動幫助小銘解答疑問,在課堂上提醒他認真聽講,課后還會和他一起完成作業。
同時,我也會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創造機會,讓小銘參與小組討論和展示。每當他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,我都會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。漸漸地,小銘在課堂上的參與度越來越高,與同學們的交流也多了起來。
3.心理支持:搭建心靈溝通的橋梁
每周三午休時,我都會和小銘在操場的綠草坪上進行“草坪談心會”。我們坐在草地上,聊他喜歡的奧特曼,聊他在學校的趣事,也聊他遇到的煩惱。在這個輕松的環境中,小銘逐漸打開了心扉,愿意和我分享他的想法和感受。
通過這些談心,我更加了解小銘的內心世界,也能及時發現他的情緒變化,給予相應的引導和支持。有時候,他會因為作業沒做好而難過,我就會鼓勵他不要灰心,告訴他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進步;有時候,他會因為得到老師的表揚而開心,我就會和他一起分享這份喜悅,告訴他要繼續保持。
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小銘發生了令人欣喜的變化。在剛剛過去的母親節,他主動提出要把自己獲得的獎勵送給媽媽,這讓我非常感動。從以前不善于表達感情,到現在懂得關心父母,小銘的成長讓我看到了教育的力量。
四、教育沉思:以匠心守護差異
陪伴小銘的這段經歷,讓我對教育有了更深刻地理解:
1. 解碼差異的考古精神
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,學習接受緩慢這一因素不應該成為限制他們發展的枷鎖。作為教育工作者,我們要以“考古學家”的耐心和細心,去發現每個孩子的閃光點,尊重他們的個性差異,為他們提供適合的教育方式。就像小銘,雖然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,但他在勞動中展現出的細致和責任感,同樣值得我們珍視和培養。
2. 勞動教育的治愈魔法
勞動教育不僅能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,更能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和責任感。通過參與班級勞動,小銘找到了自己的價值,也逐漸改變了自己的行為習慣。這讓我深刻認識到,在教育過程中,我們要善于挖掘各種教育資源,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成長,在服務集體中獲得認同。
3. 激勵機制的“星際導航”
恰當的激勵機制是推動孩子成長的重要動力。從最初的物質獎勵,到后來的精神鼓勵,我們不斷調整激勵方式,讓小銘在每一次進步中都能感受到成就感。這種可視化的激勵體系,就像夜空中的星星,照亮了他前進的道路。
看著小銘在衛生角認真忙碌的身影,我深深感受到,教育是一個靜待花開的過程。我們也許不能立刻改變孩子的人生,但只要用愛和耐心去澆灌,在他們心中種下“我能行”的種子,終有一天,這些種子會生根發芽,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芒。在教育的道路上,讓我們以匠心守護每一顆獨特的星星,陪伴他們在自己的時區里,閃耀出最絢麗的光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