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霧浸潤姑蘇城垣時,我踩著青石板上浮動的光斑,循著評彈的裊裊余音拐入馬醫科巷。這條誕生于明成化年間的幽巷,據說是因馬氏醫官在此懸壺濟世得名,六百年來始終氤氳著藥香墨韻的獨特氣息。油紙傘尖掠過斑駁的粉墻,驚醒了門樓磚雕中沉睡的牡丹——這些明代匠人用“鏟地隱起”技法雕琢的祥瑞,在露水浸潤下泛著溫潤的青光,恍若馬太醫當年晾曬的草藥在晨光中一一鋪排開來。
巷口磚券門楣“杏林遺澤”四字已漫漶難辨,卻仍能窺見嘉靖年間吳門書派的風骨。粉墻根處忽然轉出位挎竹籃的老嫗,籃中碧螺春與新采的雞頭米堆成小山,髻邊顫巍巍的白玉蘭沾著晨露。
“阿要嘗嘗鮮?”
她笑出滿口吳儂軟語,讓我想起光緒九年刊印的《清嘉錄》記載:姑蘇老婦素愛清明簪白蘭,謂可祛除經年藥氣。
這個源自馬太醫時代的習俗,竟如古藤般穿透三個世紀的風雨,在科技沖擊的浪潮中倔強地蔓延生長。小巷深處,傳來一陣孩童的嬉鬧聲,他們追逐著彩色的蝴蝶,那活潑的身影與古樸的巷道構成了一幅奇妙的畫面。墻縫里擠出的不知名野花,在微風中輕輕搖曳,仿佛也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。偶爾有幾只燕子從低空飛過,呢喃著,似乎在和這座古老的巷子低語。不知何時,陽光已透過層層疊疊的屋檐,在地面上灑下一片片金色的光影,與青石板的深沉色調相互映襯。在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,過去與現在交織,傳統與現代共生,馬醫科巷如同一位睿智的老者,靜靜見證著時代的變遷,卻始終堅守著那份獨屬于蘇州的韻味與情懷。
沿著被歲月打磨得溫潤的石板前行,藥香漸被墨香取代。曲園褪色的門環上銅綠斑駁,推門卻見紫藤如紫色瀑布傾瀉而下,將光緒四年俞樾手植的凌霄花襯得愈發嬌艷。俞樾或許永遠記得自己意氣少年時,在保和殿參加復試,詩題為“淡煙疏雨落花天”,他作詩首句“花落春仍在”,當時的閱卷官曾國藩大為激賞,擢俞樾第一。這位“拼命著書”的樸學大師或許未曾料到,他在《春在堂隨筆》中記錄巷中掌故時,已在時光長河中投下錨點——攀過花窗的凌霄藤正將“春在堂”匾額染作緋紅,與回廊轉角處臨摹磚雕的少女手中宣紙相映成趣。
“您看這鐵拐李葫蘆上的裂紋”,少女的狼毫在“暗八仙”紋樣間游走,“每道裂痕都是治病救人的故事”。轉而探索將傳統針法與現代藝術表現形式相結合。她用細膩的絲線,以獨特的針法勾勒出鐵拐李葫蘆上那些仿佛蘊含著神秘力量的裂紋,不僅在視覺上呈現出立體生動之感,更賦予了葫蘆裂紋別樣的故事質感。在她的繡品中,每一絲線都像是在訴說著古老傳說里治病救人的動人情節。她不斷嘗試新的色彩搭配,讓這些絲線在布面上交織出奇幻而逼真的畫面,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這承載著文化底蘊的傳統技藝,也為蘇繡的傳承與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“機械雕刻永遠無法呈現手工鑿痕里的溫度”沈壽所創辦的繡園,是曾經的刺繡學校。現在的蘇繡在蘇州濃厚的人文氣息的滋養下,秉持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不斷磨礪技藝,將蘇繡的細膩與精致發揮到極致。蘇州包容多元的文化交流環境,使得蘇繡能夠吸收不同藝術形式的優點,不斷推陳出新,從而在歷史的長河中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,成為蘇州文化的一張璀璨名片。
正午蟬鳴撕開寂靜時,朱鴻興面館的八仙桌已蒙著經年的包漿。跑堂老周將三蝦面端上桌時,藍布圍裙還沾著炒澆頭的煙火氣。“馬太醫當年就在對面坐堂”,他指著“元和縣醫局”褪色的木牌,“聽說唐寅畫《秋風紈扇圖》時害眼疾,還是用的馬家祖傳方子。”
鄰桌吃燜肉面的老者忽然插話,碗中燜肉竟保持著光緒年間“上三下四”的切法:“非典那年,馬家十三代孫連夜配的避瘟香囊,救了多少街坊。”竹筷挑起的面線懸在半空,蝦籽墜入面湯濺起的漣漪里,仿佛蕩開了嘉靖年間藥碾的聲響。
暮色爬上沈復聽雨的漏窗時,巷中響起三弦琮琤。彈詞藝人將馬太醫化入《三笑》傳奇,又在《玉蜻蜓》里讓俞樾變作解簽書生。琵琶輪指間,我恍見歷代姑蘇女兒提著藥香裊裊的食盒,踩著昆曲“水磨腔”的節拍,將當歸黃芪熬進青團,把薄荷甘草揉入松子糖。這種“藥食同源”的智慧,恰如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強調的“四時攝生”之道,在巷陌煙火里完成最鮮活的傳承。
華燈初上,曲園墻頭的忍冬藤在晚風中狂舞,與護城河漫來的水汽糾纏成紗。馬家老宅門縫漏出的橘光里,九十歲的馬老先生正用蠅頭小楷謄抄《本草綱目》,案頭青瓷瓶中的玉蘭,恰是晨間老嫗籃中之物。泛黃的線裝書上,李時珍手繪的草藥圖譜與老人手背的壽斑疊印,讓人頓悟所謂“懸壺濟世”,不過是把仁心化作三百年的堅持。窗臺上晾曬的艾草與新采的薄荷,在月光下進行著跨越時空的對話——前者記載著《黃帝內經》“灸焫煙熏”的防疫古法,后者正待融入今夏流行的冷萃茶。
穿行在這條被《吳門畫舫錄》遺漏的窄巷,我突然理解俞樾為何將書齋命名“春在堂”——并非單純取義“花落春仍在”的詩句,更是暗喻文化命脈的生生不息。那些在抖音直播蘇繡的年輕人,用納米技術分析古磚成分的學者,將香囊配方申報非遺的馬氏后人,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續著這條巷子的呼吸。護城河的游船傳來改編成電子樂版的《茉莉花》,聲波撞上明代磚雕的瞬間,激起的或許是又一輪五百年的回響。
夜色漸深時,中藥鋪的銅秤仍在柜臺泛著幽光,戥子劃過計量的瞬間,稱量的是草木精華,更是時光沉淀的分量。馬醫科巷的傳奇,終將如紫砂壺中的陳年普洱,在歲月蒸騰里愈陳愈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