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有一個書架,竹制的,一米半高。它陪伴我已逾十年。起初,它放在辦公室,與我朝夕相伴;如今,它放在教室,來到了學生身旁。
說起它,就如同提起一位老友,千言萬語道不盡。
一開始,我用它來擺放教輔用書和雜書,諸如“四書”“五經”、古詩詞鑒賞辭典、古漢語詞典,還有小說、詩歌、散文、雜文、文學欣賞、傳記等。畢竟,作為語文老師,可翻閱研讀的書籍繁多,加之我本就喜歡讀書。每學年我都要更換辦公室,這個書架也成了我搬書的“好助手”。幾個學生抬書架,幾個學生抱書,事后我總要挑出幾本書贈送給幫忙搬書抬書架的學生。看到學生拿到書時那喜滋滋的模樣,我心里滿是欣慰。后來我就琢磨著,怎樣能讓書架上的書發(fā)揮更大價值。于是,我時不時就叫上幾個學生到辦公室,讓他們挑選幾本,或是人手一本,或是兩三人共讀一本,隨意選取段落或章節(jié)閱讀,時間不限,學生們盡可以乘興而來、興盡而歸。
后來有學生提議,把書架搬到教室里去。這確實是個好主意。在學生的協(xié)助下,書架被安置在教室的一角,旁邊有空調,還有飲水機。學生們吹著風、喝著水、翻著書,享受著這片刻的美好,感受著閱讀的愜意,以及思想成長的韻律。
讀書恰似翻閱日歷,需不停地翻動,方能感知其厚重與充實;也需不停更新,才能領略其豐富與靈動。沒想到,這小小的書架,不僅為學生提供了閱讀的物理空間,更搭建起了閱讀的精神空間。在手機觸手可及的時代,能將閱讀有意識地融入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過程中,潛移默化地培養(yǎng)他們的閱讀習慣,實在是一件幸事!
書讀得越多,越覺其深厚。閱讀過程中,思維碰撞出的火花令人應接不暇。譬如“魯迅先生的《吶喊》對國民性的揭露和批判有何意義”“堂吉訶德行為的文化內涵是什么”“《百年孤獨》中魔幻元素對表現(xiàn)小說主旨有何作用”“《追憶似水年華》情節(jié)推進為何緩慢”“《紅樓夢》中的詩詞如何與人物命運勾連起來”“《燭之武退秦師》中佚之狐既然了解燭之武的才能卻又為何在鄭國危機之時才推薦他”“《尤利西斯》采用意識流敘事有何巧妙之處”等等,面對學生提出的諸多問題,我不禁驚嘆于他們閱讀的深度,也看到了他們求知的內心世界是如此廣博。在這里,學生能暫時忘卻外界的喧囂,沉浸于書頁流淌的智慧與美好,與書中的主人公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。
有段時間,學生學習壓力增大,面露疲憊。我便利用課外時間,和學生在書架旁玩起了“故事接龍”。一個學生先起個頭,其他人依次接著編故事。大家的想象力在這個過程中被徹底激發(fā),從神秘的森林冒險到遙遠的太空旅行,故事天馬行空。書架靜靜佇立一旁,見證著我們的歡聲笑語,為緊張地學習生活增添了一抹輕松的色彩。
“半畝方塘一鑒開,天光云影共徘徊”,學生們在這“半畝方塘”中流連忘返的情景,我尤為喜歡。記得楊絳先生說過“每本書都別有天地,我們可以足不出戶,在書中隨意閱歷,隨時拜師求教,書的世界讓‘天涯若比鄰’成為現(xiàn)實。”確實如此。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認識這個世界,悄然褪去臉上的膚淺和無知,進而讓自己望見更為廣闊的天地。
這一米半高地書架,承載著學生們的求知欲,也珍藏著我與他們共度的快樂時光。它是我們教室里最溫暖的角落,無論歲月如何流轉,那些在書架旁度過的美好瞬間,都將永遠留在我和學生們的心中。
感謝我這一米半高的書架,它雖小,卻容得下一個世界的重量。